欢迎报考河南大学农学院研究生

学院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色研究技术平台体系,按照新农科发展要求,发挥综合性高校的优势,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简介

河南大学最初的农学学科成立于1927年,是河南省农业高等教育的开端,由郝象吾教授担任农科主任。1937年至1945年抗战时期,农学院随校本部辗转镇平、嵩县潭头、西峡荆紫关,宝鸡等地办学。王陵南、李先闻、郝象吾、王直青、王鸣歧、吴绍骙、刘潇然、涂治教授先后在农学院任教。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

1987年,河南大学重建生物学科,2017年9月,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科以“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农业”为特色,按照“顶天立地”的口径服务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战略。在此过程中,农学学科和相关研究也随之发展起来,先后获批农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和国家创新引智基地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主持973重大专项“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的基础研究”等项目多项。2020年12月,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内生驱动下,河南大学恢复重建成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中原现代农业发展为己任,发挥综合性院校多学科优势,立足黄淮海区域特色,面向国家粮食主战场,围绕“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性农业”, 重点发展现代分子育种、智慧农业及农业交叉学科,主要相关研究方向包括: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作物抗逆和水分高效分子设计育种、生物固氮与豆科生物学、光合作用和作物高光效分子设计育种、生物互作与农业生物安全、现代作物全产业链与未来食品等,着力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彰显办学特色。


师资队伍

拥有从事农学学科研究和具有农学研究背景的中青年教师65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河南省中原学者3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60人。


科研平台

依托农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1个(“111计划”)、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个(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实验室)、河南省作物抗逆改良工程中心,河南省抗逆与特色小麦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河南省豆科作物共生固氮与分子设计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重点研究教学平台,河南省神农种业实验室河南大学研究基地。建立有作物分子设计、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作物表型组和麦胚无细胞蛋白合成系统等技术平台,此外,在校内、海南三亚、新乡平原新区建有2000多亩的农作物试验基地。


Copyright © 2021 河南大学农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