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和沿线移民艰苦奋斗、创新求精、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可贵精神,9月30日晚7:00在金明校区综合楼3206教室,农学院党委副书记曹玉辉带领2025级研究生一起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天河》。
通过观看影片,师生们了解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建设与艰难,认识到南水北调是一项关系到中华民族福祉的战略性工程,为了此项关人民生存与发展大计的伟大工程,无数工程建设者和沿线移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南水北调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广大工程建设者和移民群众用牺牲奉献和大爱精神,舍小家为大家,以“讲政治、顾大局、敢担当、能牺牲、勤为民”的精神描绘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壮阔画卷。
观影结束后,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程百强同学表示:“作为一名作物学专业研究生,观看《天河》时最深的触动在于水资源分配与作物生产的命运交织。影片中北方干旱背景下粮食安全的紧迫性,直指作物学的核心命题——水是作物生命的起点。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华北平原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灌溉保障率显著提升,这不仅是水利奇迹,更是支撑作物稳产高产的生命线。工程背后水利人的坚守,与作物育种者常年扎根田间的身影异曲同工。无论是攻克‘穿黄工程’技术难题,还是培育节水抗旱作物品种,都需要在时间与自然约束中突围。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我将以‘南水北调精神’为勉,将水资源高效利用融入育种与栽培研究,让每一滴南水润泽更多禾苗,守护大国粮仓的根基。”闫寒彬同学表示:“看完《天河》这部影片,我的心中久久萦绕着一股浩荡的暖流:片中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刻画,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工程叙事上,而是聚焦于那些扎根一线的建设者——他们或是与家人聚少离多的工程师,或是为移民安置奔走的基层干部,他们用双手在山川间架起输水的‘生命线’。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家国情怀’。为了让北方群众喝上清澈的江水,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在荒漠中凿洞、在激流上架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不仅是一条水利通道,更是一条连接南北的精神纽带,让我读懂了‘团结’与‘坚守’的重量。如今再看家中的自来水,多了一份对平凡英雄的敬意,也更懂得珍惜每一滴来之不易的‘天河之水’。”王昊洋同学表示:“《天河》这部影片,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的血肉与温度。它告诉我们,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便利背后,都凝结着难以想象的付出与牺牲。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调水,更是一场关于奉献、关于家园的深沉告白。丹江水向北奔流,流淌的是科技伟力,更是中华民族血脉中那份‘舍小家为大家’的质朴信仰。这条天河,在神州大地上奔涌,更在每一位国人的心田流淌。”刘炳旭同学表示:“影片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和南水北调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没有一代又一代先辈们的牺牲和奉献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影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国家的力量,未来我要学会团结协作,挺膺担当。”
曹玉辉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天河》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工程史诗,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影片中,建设者们面对技术壁垒敢闯敢试、面对利益取舍无私奉献,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让“天河”蜿蜒北上,这份精神与我们科研之路高度契合。作为新时代研究生,你们是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力量。希望大家从影片中汲取三样“养分”:一是学建设者的“攻坚劲”,在学术道路上不惧难题、勇攀高峰;二是学移民群众的“大局观”,把个人研究方向融入国家战略需求;三是学整个团队的“协作力”,在科研攻关中互帮互助、凝聚合力。未来的科研之路或许布满荆棘,但请记住《天河》中那句“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愿同学们以青春为笔、以奋斗为墨,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每一次实验、每一篇论文,在追逐科研梦想的同时,切实践行和弘扬南水北调精神,为农业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作者:王昊洋 审核:曹玉辉)
Copyright © 2021 河南大学农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