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 ——农学院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我院学子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学院组织全体本科生开展2025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从大学校园奔赴家乡,农学院的学子们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返家乡”社会实践。他们带着知识的行囊,穿梭于家乡的大街小巷,将所学与赤诚初心融入家乡,奏响一曲属于他们的青春奋进之歌,为家乡的发展、为农业的未来贡献着独特力量。

柏坡启智  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的家乡在河北,那里保存着中国共产党最纯粹的精神密码。1949年春天的西柏坡,土墙瓦房里的会议桌上,毛泽东用“两个务必”为即将执掌政权的共产党人系好了第一粒纽扣。那些泛黄的军事地图、手摇电话机和油印文件,无声诉说着革命者在胜利前夜的清醒与自省。

青柏实践团成员带着崇高的敬意走进西柏坡,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照进现实的明镜。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那句“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警语仍在回荡。当物质生活的浪潮冲刷着某些人的理想信念,西柏坡的土坯房提醒我们:真正的精神高地不需要金碧辉煌的装饰,而是用信仰的砖石垒砌而成。新时代的“赶考”仍在继续, “两个务必”的谆谆教诲在耳畔回响,先辈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永不骄傲、永不自满的进取精神,不懈努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深深烙印心间。

农业发展之路,恰似革命征程,充满挑战与未知。我们需以艰苦奋斗为犁,深耕知识的田野,在科研探索中不畏艰难;以谦虚谨慎为锄,精心培育每一个创新成果,不骄不躁。当五星红旗在都市的摩天大楼间飘扬时,我们更需要时常回望太行山深处的精神原点,让“两个务必”的钟声永远回荡在心间。

招贤引校  点燃梦想火种

为帮助广大中学生深入了解我校人才培养和办学特色,积极发挥朋辈作用,分享河大学习生活经验,助力莘莘学子实现河大梦想,农学院本科生通过宣讲会、励志讲座等多种方式宣传河大文化、河大历史和河大特色,为学校招收优质生源。

农学院24级本科生罗诗雨、马婉晴、庞思敏、魏玺逻、胡鑫雨、徐苏晴、刘柔言等分别赴母校鹿邑县高级中学、滑县第一高级中学、内乡县高级中学、鲁山县兴源高级中学、临朐中学、杞县高中、元氏县第一中学开展招生宣传。同学们纷纷表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高中母校,介绍了河南大学的发展历史、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和学习生活,并把自己高考的经历与备考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们,还把报考河南大学的火苗埋藏在他们炽热的内心。在青春与青春的对望中,不仅传递着河大的底蕴,更触摸到了薪火相传的永恒温度。

此次寒假返家乡招生宣传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沟通、组织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反哺母校,还进一步激励学弟学妹们明确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同时,通过大家对大学生活的介绍而进一步增强高中生对河南大学的认识,为吸引优质生源奠定基础。

实践担当  代言海南临高

我的家乡是海南临高,一个骑电动车一小时就能绕遍的滨海小城。寒假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午后约三两好友,骑着小电车在椰影摇曳的街巷穿行,返程时捧一碗热腾腾的粉汤,看酥脆的炸炸裹满秘制酱汁,青芒果蘸辣椒盐在舌尖炸开酸辣,软糯的猪血肠滑过喉咙,寻常巷陌里藏着最生动的海南味道。

在海南,鸡是年节餐桌上的主角,没有一只鸡可以活着走出海南。鸡在本地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圆满,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团圆饭若见莹润油亮的白切鸡昂首卧在青花瓷盘里,便知遇上了海南最地道的待客礼。

若想体验最本真的海岛烟火,不妨来临高走走。这里没有网红景点,只有树荫下半旧的石凳,阿婆铁锅里翻腾的牛杂汤,以及每个转角都会遇见的,海南人热腾腾的生活。

此次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农学院学子在“返家乡”实践中留下的足迹不会被岁月尘封。未来,他们定会带着此次实践的收获,在农业领域继续深耕,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农业,用智慧与汗水助力乡村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续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作者:团委学生会科创实践部  审核:曹玉辉)



Copyright © 2021 河南大学农学院 版权所有